第144章 大结局(2 / 3)

须记忆招数,石壁上的千百种招式,自然而然地从心中传向手足。”

“这么厉害?”何仙儿诧异道。

“是啊,原来文公子在移花宫还藏着这样的两位高手。”独孤静道。

“常宁,文公子为什么一定要与你父王为敌呢?”殷芙蓉问。

“都是为了权力。”常宁叹了口气。

“为什么这样讲?”何仙儿问道。

“说来话长,不过反正也是赶路,我给你们慢慢讲吧。”

“好啊。”很仙儿道。

“皇爷爷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

藩王各拥重兵,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也就是文公子,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

我父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

故朱允炆文公子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

以燕王势大难图,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

文公子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加强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也就是文公子刚刚登基的时候,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燕王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捕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我父王。

张信为燕王旧部,此时遂降燕,我父王朱棣随即为备。七月,以计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

其实,我父王是逼不得已,才这样的。”常宁叹了口气。

“那后来呢?战局怎么发展?”张清明问道。

“在谋士姚广孝的策划下,我父王,在建文元年七月自北平起兵造反,号称清君侧,指惠帝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需要铲除,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瞬即控制北平附近地区,兵力增至数万人。

由于皇爷爷晚年诛杀了不少良将,导致文公子手下缺乏将才可用,朝廷只好派65岁老将耿炳文率兵北上讨伐,号称三十万人。

炳文军十三万人在八月到达真定,燕军趁中秋之夜突袭南军在雄县的据点,又击败了援兵,攻陷鄚州。

炳文在移动部队渡过滹沱河时被燕军攻击,部将李坚、甯忠、顾成被执,炳文与残军十万人退入真定城,坚守不出。黄子澄建议撤换耿炳文,改以李景隆接任,增兵至五十万人;李景隆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齐泰反对李景隆接任,但文公子不听。

景隆上任后败得更惨烈,损失更大。

我父王在此期间突袭宁王所在的大宁,挟持宁王朱权,得其军马。建文二年四月,燕军在白沟河大败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进至济南,守将盛庸、铁铉坚守,燕军攻城不下。

朝廷撤换李景隆,封盛庸为平燕将军。十二月盛庸在东昌大破燕军,燕军损失数万人及大将张玉,此役是中央军自开战以来首次大捷,燕军退回北平燕军在夹河大败盛庸,此后燕军又取得多次胜利。

由于文公子曾告戒诸将母使朕负杀叔父之名,故此中央军与燕军作战时诸多制肘,甚至有一次中央军围困了我父王,却不敢伤害他,结果被他逃脱。

虽然燕军屡败中央军,因兵力不足,往往放弃所攻下的地方,仅能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有南京宦官逃到我父王那里,告之京城守备空虚,我父王便率兵南下,绕过盛庸军,直趋南京。

现在我父王的燕据你已经兵临城下,要直取南京了。”

“那我们去,又为什么?”殷芙蓉问。

“现在兵临城下,取无法攻城。毕竟南京有几十万官兵。

文公子说,不想血流成河,要用江湖的方式,通过比武决胜。如果移花宫输了,他愿意投降。要是赢了,就死守到底,以此振奋人心。”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呢。”张清明道。

“咱们看看双方的实力吧。”独孤静道。

“好,静姐,你说说吧。”常宁道。

“我们最厉害的就是我们五人组成的五行阵,相当于生死玄关初期功力。应该在侠客岛武功之上。这一阵,我们一定能赢。”

“有道理。”张清明道。

“我们第二强的武功,就是绿柳姐姐的九阴九阳合体。据飞鸽传书,姐姐的九阴九阳合体,已经接近第二重打通大周天的境地。这个高度对付明玉功应该胜算很大。”独孤静分析道。

“有道理,姐姐,九阴真经、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三项绝顶武功都练到了顶级,对付明玉功不成问题。”张清明点点头。

“我们排在第三的武功,就是我和宁儿的玉女心经双剑合璧。我们现在双剑合璧已经与绿柳姐不相上下。移花宫其他人都不是我们对手。再有,即便单打独斗,我、宁儿还是有清明三人都已经打通生死玄关,除了那两位绝顶高手外,其他人的武功都不是我们的对手。所以,这次比武,还是有信心的。”

听完独孤静的分析,常宁点点头,“能通过比武取胜,黎明百姓不受战火在合适不过了。”

“静儿,我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