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林甲的看法(1 / 3)

“师兄,我觉得你们在su7上已经思考的非常清楚了,包括定位、定价,甚至连后续的营销策略,我想你们应该也已经想清楚了。”

从ultra里出来后,陈元光和雷君来到小米生产基地的会议室,林甲则接着留在试车场,她也想试试小米的新车。

林甲的驾驶经验可要比陈元光丰富得多,手上经手过的豪车也要多得多,她作为光甲科技的股东,股权穿透下来也算是小米汽车的股东,她同样好奇小米造出来的车到底怎么样。

来到会议室后,陈元光从刚刚放松的神态变得严肃起来,他完全不确定小米su7是否能取得成功,也无法改变这辆车的设计和定位,因为太晚了。

但是ultra还有可能做大的调整,它还只是工程车,离正式投产还有时间。

“元光,你说,欢迎伱提意见,我们也会认真思考你给的意见的。”雷君见陈元光变得严肃起来,他也作出认真倾听状。

无论陈元光股东还是说核心供应商又或者说成功企业家,这些身份无论是哪一个单独拿出来都值得雷君认真听他的观点,更别说这么多身份重叠在一起了。

陈元光说:“我觉得ultra很好,但是它还差点元素。

单单只靠全车恒温系统和无界影音系统,是否能撑起它五十万的定价,消费者是否会买账,我觉得还得打问号。

我们是不是还能再给它加一些独有技术或者说元素上去?”

陈元光还想再加料,不加的话他总感觉不够稳。

雷君听完后神色中满是无奈,“如果可以,我们自然也希望有独家技术加进去,但问题是小米目前在汽车领域的独家技术都还在自研中。

更多拿得出手的是小米汽车和小米之前智能生态链的打通,小米汽车、小米家电和小米手机整个智能生态全覆盖,是小米汽车最大的特色。

而在汽车技术上,我们暂时还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一些内部项目多数都在研发阶段,而外部采购的话,能采购到的技术就不会是什么独家技术。”

这不是发布会,陈元光也不是潜在消费者,雷君非常坦诚。

雷君接着说:“你看过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机器人》吗?阿西莫夫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里面的未来汽车

使用的是球形轮胎。

我们在内部头脑风暴的时候同样考虑过是不是能用球形轮胎制造一辆汽车,哪怕只是概念车,结果发现太难了。

球形轮胎涉及到更复杂的转动控制装置,和柱形轮胎相比接触面更小,它的摩擦力也就更大。

完全是好看而不实际的设计。

汽车行业发展了两百多年,电动车也有二十年的发展历史,想在技术层面做文字,小米的积累还不够。”

陈元光心想,在未来时空,豪华跑车用的就是球形轮胎,磁悬浮材料和常温超导材料解决了球形轮胎控制转向的问题,而新型橡胶材料解决了摩擦力的问题。

球形轮胎在控制灵敏度上有飞跃式提升,因此豪华跑车采用的全是球形轮胎。

不过这类跑车一年都卖不出几辆。

对普通人来说,有这个钱不如花二十分之一的钱买个虚拟头盔,在里面想怎么开就怎么开。

陈元光说:“ok,我理解,技术上短期内确实难以突破,应用上的创新也是创新。

之前我们也聊到了,为了能让太阳能吸收率最大化,整个顶部用的是一个平面,这个平面是一个可以打开的天窗。

是否能把这个平面变成屏幕,它分成两层,外面那层是太阳能电池,然后里面那层是一整块屏幕,这块屏幕可以由手机来操控,把手机上的图片甚至是gif动画投影上去。

这也是智能化的体现,除了这上面,另外在人车交互上,可以有更多的智能模块加进去,比如说在主驾驶上增加重量传感器,根据驾驶者重量和过往驾驶习惯,自动调整方向盘和座椅位置?

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不是强调,什么可以记录驾驶员的状态,但他们那个记录需要自己选择,需要自己控制,小米可以根据重量来自动调整。

智能化程度一下就体现了。

技术难以突破的情况下,我们把着力点放在车机系统、座舱的智能化上面,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突破的方向。

当然这只是我临时的一些想法,具体可实施性还得看你们具体排期和上市时间。”

雷君显然在思考陈元光提到这些点的可行性,像车顶内部做成一整块屏幕,如果是曲面车顶有难度,成本很高,但是平面的车顶就没有问题了。

至于智能化这些,都基础得不能再基础,只是看谁能想到这么多细节,以及是否有足够的工程师和程序员去做开发。

雷君神色要放松了一些,他看着陈元光语气坚定:“师弟,我们一定会认真考虑你的建议。

在这些上面着手做改进。

目前我们计划是在明年年初的时候上市小米su7,以及发布ultra,然后在明年三季度开启ultra的预定,四季度正式发售。

这是初步的时间表,ultra按照你的建议做调整完全来得及。”